close
聲機尚未被創造的時代,介入各種音樂會是接觸音樂最直接也是最通常的模式;除了非請得起私人樂手或自己擁有樂器彈奏能力,欲將樂音儲存於家中,老是比樂器或樂譜的珍藏更為難題。相對於於繪畫、雕塑等其他的藝術形式,音樂最終型態是那樣的縹緲易逝。製作出使音樂再現的自動彈奏樂器(Mechanical Musical Instrument),成為許多歐洲工匠數百年來研發的課題。
歐洲中古世紀附屬於建築物大型時鐘,應用機械原理於正點撞擊鐘鈴組彈奏報時的機構,大概是自動彈奏樂器的最先形式。它們通常以銲有栓釘的金屬圓筒(pinned barrel)記錄樂譜上的音符,當圓筒滾動時,栓釘適時引動對於應的機械結構,打擊不同音高的鐘鈴,甚至有些機型的栓釘可以被扭轉位置,改換彈奏曲目;這種技術在日後的數百年不斷地被改良,精妙化後成為家用的音樂鐘(Musical Clocks-Flute Clocks),十八世紀的音樂鐘有各種不同的發聲形式,以音管作為發聲單體的音樂鐘,能發出風琴一般的音效,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音樂家都曾經為音樂鐘譜寫專屬的小品。
以音管為發聲結構的風琴也被發展成自動彈奏樂器,手搖風琴(Barrel Organ)在十八至十九世紀極其流行,動作者搖動轉把使風箱充氣亦推進記錄音樂的圓筒,隨後亦發展有以蒸汽等其他機械為動力的機型,音樂改以打孔的厚紙板帶記錄,對於應更長的彈奏時間。小型的手搖風琴常被藝人套用於街頭表演,十九世紀德國西南部的黑森林地區擁有精良的製造技術,樂器的外殼通常裝置有許多連動於機械的精巧人偶,使風琴在彈奏時,亦上演一齣小型的舞台秀。
泛起於十八世紀末,由瑞士發明的音樂盒(Music Box-Orgel)是最輕巧,最為人所熟知的自動彈奏樂器,佈滿尖棘的黃銅圓筒或圓盤被發條驅動時撥彈鋼製的音梳發出聲響。工業革命之後,音樂盒因製造成本低廉而逐步普及,直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喜愛這種清亮的樂聲,部份流行音樂歌曲,亦曾經以音樂盒的音色出版彈奏專輯(音色採樣後以電子合成樂器彈奏),禮品店內也常見到它的蹤影。
自動彈奏鋼琴(Player Piano-Reproducing Piano-Pianola)的泛起,填補了留聲機草創期音效記錄失真的尷尬。這種開發於十九世紀末的樂器於二十世紀初商品化,起先以直立式鋼琴(Upright Piano)為發展平台,隨後將技術套用到平台式鋼琴(Grand Piano);自動彈奏鋼琴以追蹤桿(Tracker Bar)讀取打孔記錄樂曲的紙卷(Piano Roll),初期的機型必需以人力腳踏踏板驅動整個機械裝置,並以附屬的機件節制速度以及音量,這些機器因為無法紀錄彈奏者的彈奏力道,而有音樂強弱失真的問題,晚期以機械驅動的機型,藉由精密的空氣壓力節制系統,已能更忠誠地紀錄與再現,而趨於完美,當時的作曲家與鋼琴家們,藉著這樣的樂器留下許多珍貴的彈奏紀錄。依據相似的音樂記錄原理,自動彈奏管風琴也被設計出產。
技巧性高,指法、運弓皆十分微妙的小提琴彈奏是最難以機械模仿的,二十世紀初德國萊比錫的樂器製造商解決了自動彈奏小提琴長久以來的許多問題,新開發的樂器在精密的氣動系統節制之下,甚至能彈奏出顫音(vibrato)。在各種樂器的自動彈奏機械技術一一被實現後,能呈現合奏音色,結合數種樂器的自動管絃樂團(Orchestrion)也被製造,部份機種體積更有如房屋一般巨大。
CD、MD、ΜP3......在時光的流轉下,今日個人的音樂珍藏變得這樣簡易而多樣,連手錶、行徑電話、數位相機都加入音樂服務的行列;這些為再生現場音樂而生的自動彈奏樂器,其樂音也被現代的音樂製罐技術封存了。下回發現蓋希文與現今樂團合演的藍色狂想曲錄音可別覺得驚奇,那是現代人透過鋼琴紙卷喚回原作者的音樂靈魂。
文章引用: 新台灣新聞週刊
文章引用: 新台灣新聞週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